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
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农业害虫基本知识
(1) 农作物害虫种类繁多 几乎每一种农作物都有数种﹑数十种甚至数百种害虫为害.
我国已知 : 水稻害虫约有300种,
贮粮害虫100余种
棉花害虫300余种,
桑树害虫﹑茶树害虫各200余种,
果树害虫900种,其中仅柑橘害虫就有350种以上 |
 |
(2) 农作物害虫分布极广 棉红铃虫—世界性害虫, 除原苏联外,遍及全球.几乎所有棉产国均遭受其危害; 国内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西到甘肃东部, 东至江浙,台湾. 玉米螟—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有许多害虫虽然局部发生,但就每一种作物来讲,从播种出苗开花结果,直到收获贮藏;从根茎到花果实都会遭到害虫的为害. |
 |
(3) 农作物害虫和其他害虫一样繁殖快、数量大 如三化螟在广东一年可以发生4~6代 粘虫在华南一年可以发生8代 棉蚜一般为20~30代 棉铃虫雌蛾最多产卵5000余粒,一般500~1000粒 飞蝗大发生时,遮天蔽日,满山遍野, 多的地方厚达1~2尺; 稻飞虱猖獗发生时,每丛水稻上的虫口多达3000余头 。 由于农作物害虫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因而它可以造成严重的危害,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
 |
虫害的概念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虫害的概念
|
农作物害虫防治并不要求将害虫彻底消灭,而是要求控制害虫的发生数量不足以造成作物的经济损失,如果害虫为害造成了经济损失,就是说造成了虫害。 因此,防治害虫是指控制虫害而言。 |
取食农作物的昆虫中只有1 ~ 5% 的种类能造成虫害, 而95 ~ 99%的种类的种群数量通常较低,1 ~ 5% 的种类对作物造成的损害有以下情况:
★ 常年发生,其种群数量总是处于作物损害水平之上;
★ 间歇性猖獗为害,有的年份造成严重为害,有的年份发生轻。 |
害虫取食对作物来说是一逆境选择压力,有些作物可以通过自身的补偿、增殖和耐害能力以减轻或抵消这种选择压力来保证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95 ~ 99%的种类种群数量处于低虫口密度的原因是复杂的, 但主要是天敌因素、种间竞争、对食物选择性程度的差异、对农田小生境的适应能力不同等等。如果农田生态系的组成有所变动,在这些种类中有的种类可能转为主要害虫。 |
发生的原因 |
有害虫的来源(虫源):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虫源发生基数愈多, 发生虫害的可能性越大。 |
害虫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 繁殖发展到足以危害农作物生产的数量。 |
有些害虫只能在其寄主作物一定的生育期才能为害或为害程度更为严重。 |
防治的主要途径 |
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 即争取减少虫源,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
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之下。具体措施有三方面: (1) 消灭或减少虫源。例如: 植物检疫、越冬防治。 (2) 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例如: 改进栽培技术、栽培抗虫品种、保护天敌等。 (3) 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如及时施用杀虫剂、人工释放害虫的天敌、采取有效 的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
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 使作物免受或减轻受害。 |
害虫的综合防治
|
概念: 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987年四川成都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
综合防治要考虑以下三个观点:
☆ 生态学观点. ☆ 经济学观点. ☆ 社会学观点 |
综合防治三个层次阶段:
●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 如地下害虫﹑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等
●以作物为主体顶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如水稻害虫中和防治
●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