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语:尽管2007年农药市场没有经历肥料市场那样的大风大浪,但高毒农药退市、出口退税调整、原料涨价等事件还是让农药市场这个池塘泛起了一阵涟漪。原料价格的居高不下、新监管政策的出台,又给2008年的农药市场增添了变数。在此,我们历数上一年发生的行业大事,希冀从中找出些许可以影响未来行业走向的蛛丝马迹。 【进入农资频道】 |
事件一 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禁用 |
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硫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仅保留出口和应急所需的生产能力。至此,曾经统治杀虫剂市场20多年,占农药总使用量的1/4左右的高毒农药退出了历史舞台,“甲胺磷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延伸阅读】 ·《关于停止生产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的公告 ·中国停止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 ·发改委:停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 ·五高毒农药停止生产流通使用 ·878个高毒农药产品登记证被撤销 ·农业部:我国将禁止生产高毒农药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清单 ·高毒农药违规产销用已被基本杜绝 ·高毒农药在太原销声匿迹 ·整治5类高毒农药提高农产品质量 》更多精彩内容 |
点评:高毒农药禁用无疑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一方面,农药行业产品结构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屡屡发生的高毒农药中毒事件和频频检测出甲胺磷的农产品将会大幅减少。更重要的是禁用高毒农药将极大地减小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怀疑,高毒农药禁用之后,会不会造成一些重大病虫害的暴发而难以防治?答案是否定的。时至今日,由全国农技中心分别于2006、2007年推荐的用于高毒农药替代的29个产品,32项配套使用技术,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替代产品完全可以弥补高毒农药禁用后的空缺,其防治效果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行业人士来说,最关心的恐怕是高毒农药禁用后哪种替代产品将继其衣钵。从目前来看,毒死蜱、乙酰甲胺磷、阿维菌素类产品增速较快,被行业人士普遍看好。 ·相关专题:五种高毒农药大限来临 【延伸阅读】 ·生产企业呼吁:暂缓高毒农药停产 ·农协呼吁保留部分高毒农药生产装置 ·从源头杜绝高毒农药 ·种植业“十大整治活动”彻查高毒农药 ·农业部:五种高毒农药收缴后应全销毁 ·农资市场全面禁止违禁高毒农药 ·农业部决定于8月-12月重点清缴五种高毒农药 ·高毒农药生产出口情况督查工作全面展开 ·农业部门迅速行动 收缴禁用高毒农药 》更多精彩内容 |
事件二 突击叫停吡虫啉 |
|
2007年5月上旬以来,稻飞虱在华南一些稻区暴发,呈现出虫源基数大、发生早等特点。为此,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鉴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已达高抗水平,为确保防效,必须坚决停止使用。 《通知》一出,便引来众多生产企业的一致不满,纷纷置疑这种行政命令式做法的合理性。农业部通知停用吡虫啉,究竟是指导性建议还是指令性规定?在记者采访中,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相关负责人的回答是:“停用吡虫啉”只是一个技术指导性建议,仅仅建议暂时停用而非禁用。这一解释才逐渐平息了此次风波。 【延伸阅读】·防治稻飞虱:立即停用吡虫啉 |
点评:农业部专家从稻飞虱抗性治理的技术角度提出停用吡虫啉,无疑持的是负责的态度,完全可以理解。但《通知》措词似乎欠妥,给人的感觉像是行政命令,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在此次事件,有关主管部门显得手忙脚乱,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如果主管部门平时能够未雨绸缪,建立起相关应急预案,就不至于发生突发事件时方寸大乱。事实上,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做好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如果这两项措施有力,病虫害其实也不可怕。但问题是,目前一些基层植保部门实力薄弱,测报工作难以做到位,病虫发生初期难以得到及时监测,从而容易贻误防治良机。 【延伸阅读】·下令“停用吡虫啉”太武断? 》更多精彩内容 |
事件三 农药出口退税调整 |
自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农药制剂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1%降为5%,原药由原来的13%降为5%,基本包括了零售包装和非零售包装各种成药,调整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农药企业面临洗牌。 这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后,生产企业反应不一。规模较大的企业均持理解与支持态度,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但规模较小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则表示,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利润率本来就很低的低端产品以及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将带来较大冲击,今后经营压力很大。  【延伸阅读】·出口退税大幅下调农药企业面临洗牌 |
点评:出口退税率下调,大型出口企业和小型出口企业都会增加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好事情,一方面,企业出口量就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应量将增加,势必加剧本来产能已严重过剩农药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最终淘汰实力较弱、环保措施不全的小型企业,从而增大优势企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客观上起到了逼迫企业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结构调整、寻找新利润点的积极作用。农药企业应在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等环节下功夫,培育自己的优势名牌产品。 从短期来看,出口退税下调后,不少厂家将会把市场重点转向国内,造成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就目前来看,出口退税下调并没有引起行业较大震动,但其影响仍需重视。 【延伸阅读】 ·出口退税调整农药行业格局未变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更多精彩内容 |
事件四 除草剂草甘膦涨价风波 |
2007年年春耕以来,以除草剂草甘膦为代表的除草剂市场价格普遍上涨,农民用药成本大幅提高。据调查,目前草甘膦原药市场价格达到了6万元/吨,而且货源非常紧张,供不应求,许多经销商也是“望药兴叹”。相比2006年全年2.8万元/吨的草甘膦市场均价,当前价格翻了一番。 造成当前除草剂市场价格暴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世界著名草甘膦生产商美国孟山都公司供应量今年没有实质性增长;二是石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由于环保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国内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拿出上千万的资金加强环保措施,从而增加生产成本。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草甘膦需求增长保持14%左右。
 相关链接 ·国内草甘膦产能大增企业切勿盲目投资 ·草甘膦价格飞涨背后风险暗伏 》更多精彩内容 |
点评:除草剂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生产商受益,消费者受苦。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力吃紧,许多农村对除草剂的需求日渐增大。同时,随着东南亚各国农业的复苏,对除草剂的需求量也是逐年攀升。如此以来,国内许多生产企业瞄准了国外大市场,对国内市场供应减少,致使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从而价格飙升。以除草剂为代表的农药价格的高位运行和肥价居高不下,无疑给农民种粮热情泼了一盆凉水! 【延伸阅读】 ·草甘膦供给依然紧张 维持行业买入 ·草甘膦涨价惠及S*ST三农 ·草甘膦价加速上涨农化工板块受到持续关注 ·草甘膦国际及国内市场动态点评 ·国内草甘膦市场前景分析 ·价格高涨引发上市公司草甘膦投资潮 ·新安股份:草甘膦价格将会怎么走 ·未来5年内国内草甘膦产能将大增 ·草甘膦企业面临成长机遇 市场需求持续增 ·草甘膦价格大涨相关企业受益 ·草甘膦喜搭新兴产业发展快车 ·草甘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草甘膦:全球用量最大的农药 ·草甘膦产品持续涨价 |
事件五 农业部“六记重拳” |
目前农药登记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产品数量多;“一药多名”;标签管理不规范。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部于2007年12月8日颁布了《关于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3个农业部令,发布了农药名称登记核准管理的公告;2007年12月12日,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农药名称命名和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两个公告。
这六项新规定主要涉及到2008年取消农药商品名,一律使用通用名称或简化通用名称;缩短临时登记有效期限;提高农药登记门槛,提高了临时登记在农药残留方面的要求;规范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等内容。
 12月19日农业部新闻办就农业部出台的 6项农药新规定等举行新闻发布会 相关链接 ·农业部出台的6项农药新规定等举行新闻发布会 ·简化农药名称对农民对环境都有利 · 农药新规不会导致价格上涨 ·已受理的农药商品名称给半年过渡期 ·发改委:四项措施推进农药管理 ·《农药名称管理规定》 》更多精彩内容 |
点评:农业部接连出台6项新规定,预示着农业部下决心要向当前混乱的农药市场开刀,意义重大。新规定将利于规范农药企业行为,维护农药市场秩序;有利于保护农民和农产品消费者权益,促进农药行业发展;同时,新规将提高农药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人畜和环境安全。尤其取消农药商品名,使用通用名称或简化通用名称后,农药产品名称可由目前的1.6万个减少到1700个,农药登记的数量也将明显减少,“一药多名”、产品数量多等问题将得到解决。对农民而言,更容易了解产品的真实特性,从而避免重复用药、盲目用药。这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人身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然而,往往是新规出台容易,执行难,如何将初衷良好的新规具体落实,仍然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近年来农药市场之所以混乱,与相关法规不健全,给一些不法厂商提供了投机机会之外,也与一些基层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力不无关系。 【延伸阅读】 ·取消农药商品名称有人欢喜有人忧 ·《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管理规定》第946号公告 ·农药混配制剂的简化通用名称目录 ·农药有效成分通用名称词头或关键词目录 ·直接使用卫生用农药名称目录 ·农药简化通用名称命名基本原则 ·农业部就六项农药新规定召开新闻发布会 ·药名“瘦身”九成今后咋选农药 ·农药名称“大缩水”明年将减少万余个 ·中国加大力度整治农药管理 ·08年为农药管理年 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农药名称一律使用通用名称 ·农业部:明年下半年起禁用农药商品名 |
【编后语】很多人都说2008年的农药市场很不平常、很不好做,会存在很多的风险。但同时也是机遇,作为经销商或者零售商,应该有一种敏锐的嗅觉以及先发制人的预判能力。从目前看,2008年注定会经历很多风风雨雨,没有一番拼搏,发展肯定不容易。新年伊始,希望各位经销商朋友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在2008年创造更大的效益。 【进入农资频道】 |